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,叫聲連天。幾天過去,老人難以忍受。于是,他想了辦法。某天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,對他們說:“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,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,這點錢表示謝意?!?nbsp;孩子們很高興,第二天仍然來了,一如既往地嬉鬧。老人再出來,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。他解釋說,自己沒有收入,只能少給一些。15美分也還可以吧,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。 第三天,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。 孩子們勃然大怒,“一天才5美分,知不知道我們玩得多辛苦!”他們向老人發(fā)誓,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!
在這個寓言中,老人的算計很簡單,他將孩子們的內(nèi)部動機“為自己快樂而玩”變成了外部動機“為得到美分而玩”,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,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。孩子們最后忘記了玩的目的,就像我們有時候在工資與獎金面前,忘記了工作的目的。上學時,我們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;工作后,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,別人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工作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。
只是,它們真的這么重要嗎,重要到可以隨時左右你的快樂!